为您推荐

复兴之路:以史铸魂,赓续红色血脉

复兴之路:以史铸魂,赓续红色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教育承载着“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战略使命。

依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及“大思政课”建设要求,中经世林-大思政VR教学资源平台以“四史”教育为核心,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遗址、纪念馆500余处,构建《复兴之路》沉浸式思政教学课堂。

通过遗址探访、文物对话、精神传承,引导学生从历史长河、时代浪潮与英雄史诗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把握历史规律中增强历史主动。

“复兴之路”资源分为10个板块,以近代中国屈辱抗争为起点,溯革命星火燎原之路,探建党建军伟业之源,述抗战建国艰辛历程,展将帅战略智慧之光,颂改革开放破局之勇,礼赞功勋报国之心。从民族觉醒到复兴征途,让青年在历史脉络中感悟红色基因,在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

 

(一)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以屈辱为镜,锻造民族觉醒之魂

聚焦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后的残垣断壁,到甲午海战的硝烟未散;从圆明园的大火余烬,到《辛丑条约》的屈辱条款。这些遗址与文献并非历史的伤疤,而是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当驻足于虎门销烟池前,触摸鸦片战争博物馆的锈迹斑驳,教师当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警示,激发青年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体悟,培育“知耻而后勇”的担当精神。

(二)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于历史迷雾中,探寻救国之路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的悲壮、洋务运动“师夷长技”的局限、戊戌变法“变法图强”的理想,这些探索虽未改写近代中国命运,却如星火照亮长夜。为何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路径未能挽救民族危亡?认识不同社会力量的救国尝试,比不同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理解唯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方能开辟真正的人间正道。

(三)辛亥革命与封建专制的终结——破旧与立新间的历史辩证法

武昌起义的枪声推翻千年帝制,南京临时政府的旗帜宣告共和诞生。然而,《临时约法》的脆弱与袁世凯复辟的闹剧,昭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天不足。行走于红楼(鄂军都督府旧址),当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虽终结君主专制,却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历史期待新的革命者完成未竟事业。

(四)建党伟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上海石库门里弄中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上的红船烟雨,见证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扎根。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诞生的场景中,在陈望道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里,感悟真理的味道为何“甜”。在“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的创业对比中,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的深刻内涵。

(五)建军大业·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强大的人民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长夜,井冈山八角楼的灯光照亮征途。从朱德与毛泽东两支部队会师时的兵力悬殊(800余人与千余人)中,思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哲学意蕴。在古田会议旧址前,解析“党指挥枪”原则如何锻造出人民军队的灵魂,理解“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历史必然性。

(六)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血火淬炼的精神丰碑

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从平型关大捷的伏击战场到台儿庄战役的焦土遗迹,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万人坑到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的罪证陈列。这些场景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精神洗礼的殿堂。通过对比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战略协同,了解“论持久战”的战略智慧,让“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精神化为青年担当使命的磅礴力量。

(七)建国大业・将革命进行到底——历史转折的雄浑交响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土炕上,毛泽东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战略决断;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三大战役歼敌数量与解放军伤亡人数的数据对比中,理解“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意志,传承“两个务必”的赶考精神。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赢得解放战争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坚实基础,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真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八)将帅风采——战略家群像中的精神密码

朱德总司令扁担上“与群众同甘苦”的印记,彭德怀元帅百团大战的指挥电报,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奇,刘伯承元帅“五行术”用兵的妙算,陈毅元帅“梅岭三章”的绝唱,这些文物与史料既是历史见证,更是精神图腾。通过复盘孟良崮战役粟裕“猛虎掏心”的战术决策,解析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宋时轮“冰雕连”的战略奇迹,感悟淮海战役邓小平、刘伯承“夹生饭也要吃下去”的决断,深刻领悟战略思维的精髓——既有“横刀立马”的战场豪情,也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在将帅智慧中汲取担当使命的力量。

(九)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的破局与成功

小岗村“红手印”契约的胆识,深圳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浦东开发“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奇迹,三峡工程以2250万千瓦装机容量创造防洪发电奇迹,港珠澳大桥用600余项专利贯通粤港澳大湾区,将天堑化为通途。从家庭联产承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加入WTO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国情破除发展壁垒,既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创新探索特色道路。学生通过学习我国在经济、科技、国防、文化等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光明前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十)人民英雄和国家功勋——民族脊梁的集体礼赞

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民英雄和国家功勋人物,他们用热血浇筑复兴根基,以智慧锻造大国重器。

瞿秋白以文骨支撑起信仰的苍穹;方志敏用鲜血浇灌理想的火种;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嚣张,邱少云在烈火中化为岿然不动的永恒,这些英雄以生命为笔,在历史的天空书写忠诚与担当。

在钱学森泛黄的行李清单里,藏着知识报国的赤子丹心;在黄旭华深潜试验的惊心动魄中,凝结着“无名者无名”的奉献史诗;在袁隆平泥泞田埂的脚印中,镌刻着“让人类远离饥饿”的普世情怀。他们用生命标注历史坐标,用信仰熔铸精神丰碑,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史诗中,既是个性鲜明的英雄书写者,更是集体精神的璀璨星辰。

这些英雄人物和国家功勋获得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结语:

从屈辱抗争到伟大复兴,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探索与选择的史诗。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这一历程既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也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精神坐标。